-
嗯,我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两个月,没有办理入职系统打卡。现在财务部门不给我发工资,说公司规章制度一次不打卡扣50,可以给我发工资,扣1500的未打卡费
临汾法律问答顾问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解决。阳泉法律问答顾问法律分析:1、首先我们要先确认是否工资真的是没有到账,先看工资卡绑定银行的短信提醒。2、如果没有到账短信,可以直接打开网银或手机银行进行明细查询,以便确认工资是否真的没有到账。3、确定工资没有到账后,可以询问公司同事
1161 人看过
-
我是员工,但老板是做潮牌假货的报道他我会怎么样?
上海法律问答顾问对方涉嫌敲诈勒索建议在淘宝上投诉宁波法律问答顾问你们可以和老板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你们就可到法院起诉。另外根据法律依据:《/law/1195857.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1年修正)》第11958572246265091224条,【合同诈骗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
858 人看过
-
我在单位工作了20年,单位在l我已经和我签了三年的合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签订合同。今年年底,公司解雇了我,没有生活?我该怎么办?
深圳法律问答顾问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判决不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可以主张用人单位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并补缴社会保险。如果办理离职手续的,还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
1101 人看过
-
我在实习期间签了一份有违约金的合同。如果我和公司协商解除合同,我是否应该支付违约金
重庆法律问答顾问您好,按照合同约定处理内江法律问答顾问法律分析:看情况。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违约金,符合法律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情形,只要是当事人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且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法律会对这一约定予以保护,认定这一约定有效,约定违约金要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否则该约定就是无效的。法
1912 人看过
-
你好,我想问一下,不签订劳动合同是否违反劳动法
太原法律问答顾问公司不签劳动合同是违法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故意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年故意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
1656 人看过
-
你好,8月份,我离开了原来的单位。离职前,我完成了2万多元的报销审批流程。但是11月份,公司还有8000多元的报销款没有给我。如何主张权益?
重庆法律问答顾问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解决。广安法律问答顾问用人单位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直接申请劳动仲裁维权。维权时应注意收集整理必要的证据,如工作服、工资条、工牌证人等。泸州法律问答顾问法律分析:单位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可以向单位要求支付
2054 人看过
-
在工作中引起旧病复发的公司是否应承担部分责任
郑州法律问答顾问根据过错按比例承担责任鹤壁法律问答顾问如果职工在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依法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亡待遇;若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亡待遇。用人单位未支付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之后由用人单位来偿还。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
926 人看过
-
15号发工资,然后拖到现在都没发工资,也没通知我们
南京法律问答顾问一直拖着不发工资可以按如下方式解决:1.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通常是劳动管理监察大队)。2.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3.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拿到仲裁书后15天之内到法院起诉。4.根据国家规定在仲裁或诉讼的时候,你可以要求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
874 人看过
-
如果是11月初入职,公司下个月只发1-15号工资,压了15天工资,这是法律允许的吗?
兰州法律问答顾问若劳动者劳动合同中的违约情况,有可能会被扣工资,扣工资是否合法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白银法律问答顾问用人单位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直接申请劳动仲裁维权。维权时应注意收集整理必要的证据,如工作服、工资条、工牌证人等。嘉峪关法律问答顾问我国当前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
1008 人看过
-
你好,工人在工厂受伤了吗?我有一个朋友,他在工作中受伤了,然后他不能去上班。在这段时间里,工厂会像往常一样支付工资吗?
北京法律问答顾问劳动者在工厂上班受伤了,如果被认定为工伤,可以依法拿到赔偿。赔偿项目包括工伤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食宿费等;如果不属于工伤,则可以依法从侵权人处拿到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等赔偿。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
823 人看过
-
你好,我想问一下,公司之前提出了离职手续,按照公司的要求提前一个月提出离职。现在对方不给我工资怎么办?
苏州法律问答顾问法律分析:提前一个月提出辞职申请后,不管老板批不批准都可以走。老板没有权利不准你辞职。,过一个月之后,就可以走人,公司应当结算工资,并开具相应的离职证明,不需要支付什么赔偿费用。公司不给你结算工资和不让你走都是违法行为,可以申请劳动仲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一条劳
1022 人看过
-
急辞工是扣除当月50%的工资还是全部工资50%?
杭州法律问答顾问劳动法上没有规定急辞应当扣除多少工资。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扣工资的标准是什么1、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
1474 人看过
-
试用期第五天,我被解雇了。人员说我跟不上公司的步伐。我太内向了,不适合这个职位。但是试用期间没有相关的培训,也没有给我安排具体的任务考核。我口头上说我符合这个职位的就业标准。这合理吗?
商洛法律问答顾问试用期届满后以未达录用标准可以解雇,但是要提供未达录用标准的证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
1620 人看过
-
2012年我离职了,到现在还没交怎么办?以前交了八年
上海法律问答顾问补办社保问题可依法向社保机构申诉。如果是员工自己离职或辞职,则无法要求经济补偿。但如果公司在员工入职一个月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办理社保或拖欠克扣工资,则公司存在法定过错,自己不要主动辞职,可依法委托律师指导下被迫要求解除劳动关系、提起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要求公司支付工资、加班工资
1603 人看过
-
你好,我在公司工作了两天,公司因为老员工需要接替我的职位,更倾向于以老员工为由辞退我。我能要求赔偿吗?能成功吗?
贺州法律问答顾问公司无故辞退员工的,应当向员工支付赔偿金。公司无故降低报酬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或者提起劳动仲裁。玉林法律问答顾问员工被无故辞退的,可以先与公司协商赔偿,如协商不成,就去劳动局申请劳动仲裁投诉。崇左法律问答顾问单位辞退老员工的补偿标准:如果符合法定的补偿情形,则按照劳动者在
1228 人看过
-
公司辞职后拖欠工资已有一周
广州法律问答顾问辞职了公司拖欠工资的处理办法:1、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2、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3、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的在拿到仲裁书后15天之内到法院起诉《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1741 人看过
-
我们公司搬迁了,距离太远了,我们会得到补偿吗?
南昌法律问答顾问公司搬迁员工能不能得到赔偿要按搬迁的距离和地址考虑,如果搬迁的距离过远,工作地点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到员工劳动合同的履行,那么此时单位就应当遵循《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
1177 人看过
-
工伤鉴某某束后,保险公司付了钱,公司还能给我钱吗?
北京法律问答顾问工伤鉴定以后,就可以依据鉴定的标准向工伤保险基金要求支付以下费用: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住院伙食补助;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就业和医疗补助金;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
1154 人看过
-
你好,请因病解雇。爷爷今年57岁,29年4月因中风工作不方便,现单位联系签订解雇合同
衡水法律问答顾问劳动者在患病时被解雇,满足下列条件才可得到补偿:被用人单位依法无过错性辞退的;被依法实行经济性裁员的等。此外具有由用人单位提议,并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等情形的,也能得到经济补偿。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703 人看过
-
由于身体不好,我住院了。公司要求我自己离职,然后一直没有签订劳务合同。如何处理这件事?
银川法律问答顾问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职工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职工患病或负伤如果医疗期未满,即使劳动合同期限已经届满,用人单位也不得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满或医疗期内医疗终结为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
917 人看过